文章目录
  1. 1. 速溶咖啡
  2. 2. 滴漏式咖啡
  3. 3. 意式咖啡 Espresso
    1. 3.1. Americano vs Long black
    2. 3.2. Latte vs Flat white
    3. 3.3. Cappuccino 和 Mocha
    4. 3.4. 小结
  4. 4. 意式咖啡机
    1. 4.1. 手动
    2. 4.2. 半自动
    3. 4.3. 全自动
    4. 4.4. Nescafe Dolce Gusto
    5. 4.5. Nespresso
      1. 4.5.1. Essenza Mini, Inissia
      2. 4.5.2. Lattissima 系列
      3. 4.5.3. Creatista 系列

根据维基百科咖啡是采经过烘焙过程的咖啡豆(咖啡属植物的种子)所制作冲泡的饮料,是人类社会流行范围最为广泛的饮料之一。咖啡中咖啡因对人体有刺激的作用,人们在学习、阅读和思考等脑力活动时经常用来提神。大部分的研究建议,适度饮用咖啡是有益的,甚或有利于健康的成年人。

咖啡的种植首次发现于非洲埃塞俄比亚,最早的可信证据出现于 15 世纪也门的伊斯兰教苏菲派(Sufism),在非洲之角及也门,咖啡被用于当地的宗教仪式。17世纪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在欧洲价格不菲,只有欧洲上层人物才能饮用咖啡。大航海时代由欧洲殖民者扩散到东南亚与南美洲殖民地,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

简介完毕,下面分别讲讲各种常见的咖啡形式。

速溶咖啡

“雀巢1+2”速溶咖啡

最常见的是“雀巢1+2”速溶咖啡。速溶咖啡是从炒磨咖啡豆中提取有效成分后经干燥而生产的,此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芳香物质散失导致成品的风味、口感不如直接炒磨的咖啡浓郁纯正,厂家通常使用香精弥补香气。最大优点是方便,加水冲就能喝,方便随时随地补充咖啡因。唯一的问题为不是特别健康,虽然没有反式脂肪,但含有“奶精”植脂末,奶味比较假;而且添加了蔗糖,含糖量高,多喝不好。

澳洲产雀巢平白速溶咖啡

上图是澳洲超市常见的速溶咖啡之一,唯一改进的地方是使用牛奶固体物代替了植脂末,含糖量差不多,这里 11g 碳水化合物中含有 7.5g 蔗糖,其余 3.5g 大部分是牛奶里的乳糖。所以不少人是买黑咖啡冲了自己兑鲜牛奶,毕竟鲜牛奶家家户户冰箱里都长期备有。

滴漏式咖啡

比较传统的制作咖啡方式,滴漏式咖啡(Drip brewing)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所谓手冲咖啡或者超市卖的挂耳咖啡,是一种将水注入经烘焙以及研磨的咖啡豆中的冲泡咖啡的方式。水渗过研磨咖啡,吸收其焦油和香气,透过重力作用,流至过滤器的底部。冲泡过的咖啡渣被留在过滤器随着滴落的水珠掉进例如玻璃瓶或咖啡壶之类的中。设备要求简单,和泡茶差不多,口味比 espresso 淡很多,还可以再加奶冲淡口味,在美洲地区最为流行。

上图左边的就是美式咖啡,就是 espresso 加水冲淡口味;右边是过滤式咖啡。可以看到最明显的是美式咖啡有 espresso 萃取出来的咖啡脂(crema)

意式咖啡 Espresso

意式咖啡(espresso)是一种通过迫使接近沸腾的高压水流通过磨成细粉的烘培咖啡豆制作而成的饮料。espresso 一般比其他方法制作出来的咖啡更加浓厚,含有更高浓度的悬浮物和已溶解固体,如表层的咖啡脂(crema,一种奶油质地的泡沫)。因为其加压的制作过程,espresso 口味强烈,其中的化学物质浓度非常高。espresso 也是其他黑咖啡和花式咖啡的基础,加上牛奶、水或者巧克力就可以制作出拿铁、卡布奇诺、玛琪雅朵、摩卡以及美式咖啡。

接着我们介绍一下最常见的咖啡种类,这几种是每个新西兰咖啡店都会有的最常点,不包含特别花哨的咖啡:

Americano vs Long black

Long black 是澳洲和新西兰本地的一个小变种。两者都是 espresso 加水,加多少水其实自己随意,跟泡茶一样浓淡由人,这两种的唯一区别是在咖啡上加水还是在水上加咖啡。充分混合后味道没什么区别,就是外观上 Long black 好看一些,因为最上层的 crema 没有被热水冲散还是完整的。

Latte vs Flat white

平白咖啡 Flat white 也是新西兰和澳洲本地的一个变种,后来随着星巴克的引进而流行开来。这里还有段故事,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平白咖啡是在 1980 年代创造出来的,但新西兰和澳洲都声称是自己发明的一直都互有争议。拿铁和平白咖啡还是非常相似的,如果在咖啡馆喝平白的杯子杯量大概只有 175 ml 而拿铁一般是 225 ml,espresso 一般都是 double shot 60mL,所以拿铁牛奶的比例高,奶味重一点咖啡味淡一点。除去容量最大的差别是牛奶的打发程度,latte 的牛奶在蒸汽中打发的时间更长所以泡沫感强一点,咖啡的泡沫层厚一点;flat white 打发程度稍微低一些,微泡沫更细腻更加丝滑(上面示意图不算特别准确,foam 还是有薄薄一层的)。

总的来说差别很小,以至于很多人以为平白只是比拿铁大杯一点。简单的说平白就是少奶、少泡沫的拿铁。所以我觉得奶茶店不用每次都问客人要多少冰多少糖多少奶盖,直接每种组合都起个新名字得了。

Steamed milk: 咖啡店的咖啡机都会带有蒸汽棒 steam wand,蒸汽的热量可以加热牛奶,同时大量气泡也可以打发牛奶让其体积增大。

Cappuccino 和 Mocha

卡布奇诺 Cappuccino 杯量一般在 150mL - 180mL,espresso、牛奶、奶泡的比例是 1:1:1。咖啡师在制作卡布奇诺时用蒸汽打发牛奶的时间更久程度,牛奶体积需要增大一倍;而上面所说的 Latte 可能打法后体积只增大三分之一左右。还有通常在最上层会撒上巧克力粉装饰。

上面就是一杯卡布奇诺,可以看到泡沫非常夸张,打发到可以立起来。上面还撒了一点点巧克力粉。

摩卡 Mocha 的最大特点是中间一层加入了巧克力糖浆,喝起来会非常甜,对于不太能接受咖啡苦味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入门咖啡饮品。

小结

总结一下上面几种,不加奶的黑咖啡爱好者 Americano 和 Long black 都差不多,Long black 卖相好点。花式咖啡里最甜的是 Mocha,我刚到外国最常喝的就是摩卡,甜掩盖了咖啡的苦味,比较容易入口。其次可以尝试 Latte,奶味最浓,咖啡味最淡。再次是 Flat white,咖啡味和奶味比较均衡,目前我喝的最多的一种咖啡。然后是 Cappuccino,咖啡味比较浓,上层厚厚的泡沫喝起来比较带感。

咖啡馆点咖啡还有个小技巧,一般默认 espresso 是双份 double shot,如果想咖啡味淡一点可以点单份 single shot。一般公司的全自动咖啡机也会有类似的设置,调节咖啡浓淡。

意式咖啡机

意式咖啡机由于需要高水压萃取,价格比一般的滴漏式咖啡机贵不少。Espresso 制作就像烘培一样有精确的要求,有了机器冲出一手好咖啡也是需要长期刻苦修炼的,这就是为什么英语还有个专门的咖啡师的单词 barista。下面是单份(single shot) espresso 的参数:

成分 参数
咖啡末重量 7 ± 0.5 g
设备的热水温度 88 ± 2 °C
萃取完成的咖啡温度 67 ± 3 °C
萃取压力 9 ± 1 bar
渗滤时间 25 秒 ± 5
杯中咖啡体积(包含泡沫) 25 ± 2.5 mL

我们了解下冲煮一份咖啡需要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稍不注意萃取的咖啡就是又酸又苦没法喝,或者味道不够。

磨豆:就像新鲜研磨的白胡椒粒要比白胡椒粉要香很多,味道更丰富。咖啡豆需要新鲜研磨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其香味,所以必需要磨豆机,研磨粗细必须可调适应不同的咖啡豆,太粗了味道淡像手冲,太细了萃取不出来。这就是咖啡豆比已经研磨好的袋装咖啡粉要好的原因。单独磨豆机机都不便宜,需要保证磨出的咖啡粉够细而且粗细均匀,所以刀片式的便宜磨豆机绝对不行。

计量称重:对重量有精确的要求,现在一般都是 double shot,而且根据咖啡豆不同而定调整,现在咖啡店一般是 18g 居多。

压粉 tamp:冲煮头多余的咖啡粉要拨掉,还要用压粉锤用恰当的力度压实咖啡粉,而且要平整。不压实的萃取不充分;不压平整的热水就会冲破薄弱处涌出,不能产生足够的水压萃取。

冲煮:上面几步没问题的话,这里一般不会出什么意外,就看咖啡机对压力、水温的控制程度

牛奶打发:根据咖啡种类把牛奶打发到适合的程度,例如做拿铁就不要打发过头了。要做咖啡拉花就更加得注意,泡沫打得太大太硬就做不出来图形。

煮一杯 espresso 英文叫 pull a shot,来源于之前的手动压力咖啡机,相对于现代电器用电泵产生水压,它通过一个杠杆产生压力。现在的手动机器基本是工艺品,比咖啡机还要贵。

手动压力咖啡机与磨豆机

家用 espresso 咖啡机主要分为手动、半自动/全自动和胶囊三种,使用方便程度依次递增,单杯咖啡的使用成本也递增。

手动

手动的咖啡机操作需要遵循上述的冲煮咖啡各个注意事项,是比较麻烦也需要很多技巧和练习的,仅推荐特别热爱咖啡、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口味偏好的爱好者。因为手动机器可调节的地方很多,磨豆粗细、分量加减一两克、压粉力度大点小点都会对最终的 espresso 有影响,这样就可以适应各种口味,熟练之后媲美大部分一般的咖啡店完全没问题。缺点是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冲一杯倒腾半天还要清洗,咖啡粉容易洒的到处都是。

我认识的洋人同事好多人家里都有一台,特别 lockdown 期间,咖啡店不开门公司的自动咖啡机又不能用,网上咖啡机的销量大增。下面介绍两款常见的机器,没用过纯粹道听途说的。

Breville Barista Express

Breville 铂富 BES870 这款机器是综合性价比最高的,也是在同事中最流行的一款手动咖啡机。历史低价 599 纽币,日常活动价 699 纽币。体积小巧,该有的东西全都有:粗细可调的磨豆机、做黑咖啡的单独热水出口、蒸汽打奶棒。畅销十几年的老机器,可靠耐用,用户评价也很高,普通用户首选。稍微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个加热器,做 espresso 和打奶不能同时进行,时间稍微长一点。

DeLonghi La Specialista

德龙 La Specialista 是 2019 年新出的机器,对比 Breville 易用性提高了不少,目前见过最低价是 750 纽币左右。集成磨豆机,但比起 Breville 它还能自动控制粉量,磨够了自动停止;还集成压粉锤,粉碗在磨完豆后无需取下来,拉一下机器左边的杆就可以直接压粉。这个设计非常方便,不会把咖啡粉洒的到处都是。对比 Breville Barista Express 还有一个优点是带有双加热块,可以同时做 espresso 和打奶,而 Breville 有这功能的机器要贵很多。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也有一些,而且看评论说可靠性一般。

Sunbeam Mini Barista

还有种更便宜点的机器是不集成磨豆机的,需要使用咖啡粉,或者单独买个磨豆机。咖啡粉的风味流失了,单独的磨豆机都不便宜,所以最好咖啡机自身集成磨豆机比较省钱。但如果确实不介意使用咖啡粉,那这个 Sunbeam Mini Barista 机器性价比就非常高了,最低见过 199 刀的,espresso 和打奶的功能都有。或者类似的 DeLonghi Dedica,200 刀出头就有。

半自动

还有种半自动的,把出 espresso 的过程自动化了,但是打奶还要手动,大大降低了难度。打奶失败最多成品没那么美观,不至于不能喝。

全自动

公司里的咖啡机就是全自动咖啡机了,按一个按钮选择需要的咖啡,磨豆 espresso 打奶一气呵成,等几十秒带牛奶的咖啡就出来了,傻瓜式操作。机器普遍较贵,不推荐家用购买

Nescafe Dolce Gusto

还有一种咖啡机是胶囊咖啡机,解决了方便性与咖啡豆新鲜度的问题。咖啡豆磨成粉后马上封入胶囊保留了风味,而且胶囊单独包装一杯一颗,解决了咖啡香气流失的问题。也不用什么磨豆机,称重,压粉,直接塞一颗胶囊进机器,按一个按键咖啡就出来了,懒人福音。

Dolce Gusto 是雀巢的一个系统相对廉价的胶囊咖啡机,有不少型号,全系列带 15bar 压力水泵。对标的其实是速溶咖啡,这个系统带有很多花式咖啡胶囊甚至是茶饮料,单胶囊价钱也比 Nespresso 低大概三分之一。做花式咖啡也很方便,例如有 flat white,里面包含咖啡和牛奶胶囊,不用单独打鲜牛奶,特别方便。

Infinissima

从机器做工就可以看出这个系统主打性价比,机身全部是塑料了,不过造型都比较后现代化,有点呆萌呆萌的。最便宜的 Piccolini 经常在 50 刀左右,最低的有降到 20 刀还送一盒胶囊的,相当于机器不要钱了。或者 Infinissima,经常在 70 刀左右。

建议胶囊咖啡入门用户购买,无论是机器还是后期胶囊使用的价钱都比较便宜,咖啡味道比速溶升级一个档次,而且有牛奶胶囊做花式咖啡特别方便。

Nespresso

雀巢的另外一个相对高端的系统,胶囊都是以各产地与口味的咖啡豆划分,而花式咖啡使用的是鲜牛奶。对标的是半自动或全自动咖啡机,优点是出品咖啡的品质稳定,虽然比不上好的咖啡师,但比大部分普通咖啡馆要好。特别适合对咖啡有一定要求,但又不想捣鼓手动咖啡机,或者没时间各种研究粉量磨粉粗细压的力度、各种清洁的朋友。说实在话,看起来容易,但想想普通咖啡馆的咖啡都不如 Nespresso,个人爱好者不至少浪费几十杯咖啡加上半年左右时间是做不出超过 Nespresso 的咖啡的。

所以看了不少真实经历后,再想想自己愿意花多少时间捣鼓,还是只是愿意简简单单的享受一杯不错的咖啡,最后比较了一下各种咖啡机的优缺点后,我最后选择了 Nespresso 系统。

机器全系列标配 19bar 水泵,所以最便宜和最贵的机器单独 espresso 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区别只是外形、使用方便程度而已。如果只喝黑咖啡买最便宜的机器就够了,最多挑一下外形。其实区分价格最主要的是打发牛奶的部分,便宜的咖啡机打奶是单独的机器,可以加热和打发牛奶,但是打发原理跟打蛋器一样,打出来的泡沫偏大偏硬,比较像卡布奇诺的奶泡,也很难做出拉花。

Essenza Mini, Inissia

Infinissima

Nespresso 的入门级机器,其中 Essenza Mini 有两款,分别是 Delonghi 和 Breville 出品的。Brevile 的瘦高型,节约空间;Delonghi 的矮一些,棱角分明的造型。带打奶机的价格最近做活动 200 刀,还返还 40 刀胶囊咖啡券,折合才 160 刀。单独买机器 130 刀左右,算上咖啡券优惠相当于只要 90 刀。

Inissia

Inissia 属于矮胖圆润的造型,带打奶机的捆绑装活动价同样 200 刀加返还 40 刀胶囊咖啡券。这款最低见过 150 刀,但那时不送咖啡券。

Lattissima 系列

Lattissima One

Lattissima 系列带有和自动咖啡机类似的打奶器,使用和自动咖啡机类似,一键就把 espresso 和牛奶都做好放杯里了。牛奶随用随添加,而且它设计时就保证一杯咖啡用完牛奶,不会浪费;缺点时每次要拆下来冲洗牛奶容器,有点小麻烦。

Lattissima One 是该系列最便宜的,目前 350 刀返还 70 刀咖啡券相当于 280 刀,历史低价是 230 刀不送咖啡券。虽然能打奶但只能做卡布奇诺,估计是打奶器比较简易打不出拿铁那种细腻的泡沫,只能打和入门机器那种粗泡沫。功能比较有限不太推荐。

Lattissima Touch 是升级的型号,打奶器可以调节泡沫的粗细程度,拿铁和卡布奇诺都能做,还能单独打奶热奶,比 Lattissima One 更值得推荐。目前价格 450 刀返还 70 咖啡券,相当于 380 刀,历史低价 330 刀。

Creatista 系列

Breville Creatista 系列是我个人觉得设计最漂亮的,特点是采用和咖啡馆一样的蒸汽打发加热牛奶的方式 steam wand,也继承了大受欢迎畅销多年的 Breville Barista Express 机器的技术,做出这款简单易用又有一定发挥空间的咖啡机。和 Barista Express 全靠使用者控制不同,这机器打发牛奶是自动的,设置好温度和需要打发的程度,就可以自动打发好,不用操心。由于蒸气棒只是泡入牛奶中,清洁时只要用抹布拆一下外表就行,不用拆下来清洗;奶缸是不锈钢的,随便冲一下或者放洗碗机清洗,比前面两种的打奶机都要方便清洁。打发的牛奶可以做拉花 Latte Art,连拉花缸都给你准备好了,官方的视频也有教程教如何做各种拉花的。

Creatista Uno

系列最便宜的是 Creatista Uno,塑料主体机身,只有黑色一种颜色选择。按键操作,牛奶温度和打发程度都只有三个级别可以选择。价格目前 400 刀返还 70 咖啡券,相当于 330 刀,历史低价 350 刀。和功能类似的 Lattissima Touch 处于同一价格带,个人觉得 Creatista Uno 更好看一些,打奶方式更好,更容易清洁。

Creatista Plus

更加贵一点的 Creatista Plus 有五个颜色选择,机身使用不锈钢。带有屏幕,使用旋钮操作,牛奶温度和打发程度可以调节的级别多很多,但功能上和 Uno 没有本质区别,目前要贵 150-200 刀左右。

系列最高端 Creatista Pro 带有触摸屏,最大改进是带有双加热块,可以同时出 espresso 和打奶,速度更快,这在手动咖啡机中也是高端型号才有的功能。其次是有单独热水出口(普通的和咖啡共用出口,热水带有咖啡残留),可以方便做黑咖啡或者泡茶,家里可以省下一个即热式饮水机。各个机器主要特点总结如下表:

机器 机身 操作 奶泡调节级别 常见价格 备注
Creatista Uno 塑料,黑色 按键 3 400
Creatista Plus 不锈钢,五种颜色 小屏幕+旋钮 8 650
Creatista Pro 不锈钢,原色 触摸屏 8 1000 双加热块,独立热水口

比较了这么久,最后我买了刚做特价的 Creatista Uno,着急着用,虽然 Creatista Plus 的多种颜色更喜欢但没等到特别理想的入手价格。反正功能一样的,就买个便宜的得了。

文章目录
  1. 1. 速溶咖啡
  2. 2. 滴漏式咖啡
  3. 3. 意式咖啡 Espresso
    1. 3.1. Americano vs Long black
    2. 3.2. Latte vs Flat white
    3. 3.3. Cappuccino 和 Mocha
    4. 3.4. 小结
  4. 4. 意式咖啡机
    1. 4.1. 手动
    2. 4.2. 半自动
    3. 4.3. 全自动
    4. 4.4. Nescafe Dolce Gusto
    5. 4.5. Nespresso
      1. 4.5.1. Essenza Mini, Inissia
      2. 4.5.2. Lattissima 系列
      3. 4.5.3. Creatista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