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1. 养老
  2. 2. 医疗
    1. 2.1. 意外
    2. 2.2. 家庭医生
    3. 2.3. 医院
    4. 2.4. 医生水平
  3. 3. 教育
  4. 4. 税收

关于新西兰的信息有点割裂,用现在的话说是“精分现场”。在来之前查到的移民、留学介绍说得像天堂一样美好,什么“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不用花一分钱,还有各种福利补贴。等到过来后直呼上当,当地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总是渲染医疗又贵又慢、医生技术差,到处都有劫匪抢劫,学校教育懒散等等。前后描述的似乎不是同一个地方。这是因为前者为了做成生意,夸大宣传,故意隐瞒了领取福利的条件;后者为了吸引眼球骗点击,故意渲染事件严重性,把个案说成普遍现象,一直看这种媒体会有种吃枣药丸的感觉。其实这两个极端的信息都是不准确的,对于真正有困难的人来说,例如残疾、孩子特别多的家庭,福利确实比国内好很多;而对于勤劳工作的普通中产阶层,福利接近于无

其实问题核心是权利和义务对等,常识是一个国家福利水平高那税收肯定也高,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福利低的国家税收也低,更有利于人民发挥创造力,谋求个人发展。就算不考虑贪污腐败,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拿自己的钱替自己办事,最为经济;拿自己的钱替别人办事,最为有效(注:例如送礼给人总倾向于送好的,经常超出接收人需求);拿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最为浪费”,政府属于最浪费那种“拿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中间还要收佣金。对于信奉自由派市场主义观点的人来说,福利来源于你我缴纳的税,低福利才是符合常识的,意味着更低的税负水平,但同时遇到意外变故时又有基本的有尊严的生活保障。

在新西兰中产福利就两个:一个是 Kiwisaver 每年 IRD 补贴个人缴费的 50%,最多 521 刀左右,鼓励大家储蓄;另外是产假补贴,产假期间(26周)公司不发工资的,政府会给相当于最低工资水平的补贴,但是对于高薪白领来说收入会下降不少。

先大体了解一下养老、医疗、教育这几座大山,可以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保障了人民生存的底线。注意说的是底线,就是说一个人最差最倒霉的时候也有这种水平的生活,节省一点能过个小康生活,不是让懒汉大吃大喝的。

养老

国内是缴纳相当于 28% (单位缴费20%、个人缴费8%)工资的养老保险,而新西兰没有单独的养老保险,全部包含在税收里,税制简单很多。国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是重复征税,国外像新西兰都已包含在个人所得税里。只要人在新西兰住满 15 年(住满就行,不必纳税),65 岁退休时就可以领取政府养老金,相当于当前最低工资水平 70%,所有阶层一视同仁。

政府也鼓励个人储蓄养老推行了 Kiwisaver 补充养老金储蓄投资计划,就是你拿出工资收入 3% 储蓄用于投资,公司也会配套给你账户存入 3%,类似于美国的 401k 计划,让你每个月定期存款进行投资,等退休时你的存款加上投资的回报应该会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 Kiwisaver 可以看这篇文章:利用好你的KiwiSaver

医疗

国内是缴纳相当于 8% (单位缴费6%、个人缴费2%)工资的医疗保险,而新西兰没有单独的医疗保险,也是包含在税收里

意外

新西兰有个全球独创的 ACC 意外保险体系,在新西兰境内无论是本国居民还是外来游客甚至非法劳工,只要是意外受伤(包括车祸、工伤等)都可以获得免费治疗,并可获得康复治疗、误工费等福利。资金来源于个税、GST、汽车路税。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制度很人性化,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我觉得这是个糟糕的制度。

对于中产而言每个月几十上百刀 ACC 税,用于买一家几口商业意外险绰绰有余,就是一种变相税收;免费意外保险还容易被滥用,例如有些情况不属于意外的,这边的个别家庭医生还是给病人使用 ACC 资金治疗。还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失去了意外保险这项业务,相当于与民争利。

幸好新西兰人还算比较理智,把 ACC 仅限于意外保险这一狭窄领域,没有扩展到普通医疗领域,就算多少有点滥用也不会太严重,而且对于旅游业应该有一定促进作用。所以最近几年 ACC 基金略有盈余,所以汽车路税里面缴纳的 ACC 费用略有下降。

家庭医生

再说普通门诊医疗,大家可能都听说国外有病都是先看家庭医生 GP 的,你在家庭医生注册,那个门诊就负责你的日常健康需求。看感冒发烧、腰酸背痛,长期病患者健康管理,小手术例如割个痣啥的,开处方药,打打疫苗等等。

政府还针对个别高发病有免费的定期检查计划,例如女性的宫颈癌、老年人的大肠癌,这也是家庭医生负责通知注册患者和实施检查的。家庭医生诊所都是私人机构,但是政府会给补贴,看一次家庭医生便宜的十几刀,贵的四五十刀都有,取决于你去的诊所。这样既保证了患者的选择权利,觉得服务不好换一家就是;又促进了诊所之间的良性竞争。

另外,女性在怀孕前三个月看家庭医生、做检查哪些是全免费的,之后交给助产士负责,也是免费,正常情况下生孩子不用花钱。还有个很多人不知道的福利是,试管婴儿是免费的。这些都算中产阶层能享受到的少数临时福利之一。

医院

最后说到免费的公立医院,医院是处理紧急情况例如车祸、突发急性疾病的,不紧急的就算去医院也没用,医院会根据情况紧急程度处理,没生命危险的等大半天也不奇怪,还不如老实去看家庭医生。一般的疼死但不死人的病也是,公立医院资源有限需要排队轮候,例如得了盲肠炎可能得排到半年之后,到那时都疼死了。另一方面,车祸、重大疾病需要手术之类关乎生命危险的,在公立医院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在公立医院体系之外,还有价格昂贵的私立医院和专家诊所,例如在手上的同样一个小手术,在上海只要两三百人民币,在这边需要 3000 纽币,所以新闻说的回国来回机票加做手术都比新西兰医院便宜是真的。那新西兰人民是怎么活的?当然得靠私人医疗保险,对于三四十岁健康的人来说,医疗保险价格大概 100 刀一个月,就能保证所有的住院医疗需求,无论得任何再家庭医生治不了的病。我刚听到保所有病有点吃惊,那保险经纪说一句话挺有道理的,“难道你生病时还能挑着生?”

相比之下国内能保长期的只有“重大疾病险”,只保障范围内的数十种重大疾病,不在清单里的不保。国内也有类似于这边医疗保险的叫“住院医疗险”,但是不能保长期,只能一年一年续。虽然保险宣传资料说能续保,但都没有写入合同(保监会禁止医疗保险签长期合同)没有保障,以后保险公司觉得这款产品亏损大完全可以不在卖这保险,到时年纪大了再买就很贵了。所以国内的私人保险产品比较缺乏,不如国外的好,估计是住院险长期风险太大,保险公司还没有足够数据和能力开展业务,只能先上市限定疾病种类的“重大疾病险”

再说说如癌症那样的重大疾病。在新西兰公立医院也有一个类似于国内医保药品目录的东西叫 Pharmac,如果是新药新疗法价格太昂贵的,要么自费用药,要么用在医保目录内的疗效差一点的药品。如果买了合适的商业医保,就能使用这些医保目录外的新药。所以只要经济条件不是吃不上饭那种,在新西兰建议都要买商业医疗保险。

最近由于《我不是药神》火起来的神药“格列卫”原本在新西兰也是医保目录外药品,但由于病人抗争新西兰政府最终在 2002 年底把它纳入免费清单。待药品专利期过去,2015 年开始和本地药厂合作,采用廉价放心的本地仿制药。这里看出病人有抗议权,团结争取有可能改变政策;新西兰地方虽小,人口只有 450 万,白血病人只有一两百人,但当地药厂 AFT Pharmaceuticals 有能力生产格列卫,比原版便宜 87%,每年为新西兰人省下超过 1200 万纽币。

商业医保也有个问题,它一般只能保障到 65 岁,之后就要靠公立医疗体系和个人储蓄了。所以年轻时还是得多锻炼保持健康,同时为退休做好储蓄;这里和国内的区别仅仅是在你没钱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基本的免费治疗、基本护理,不至于过不下去,但绝不会像有钱人过得那么舒心。

医生水平

很多新闻上报道说医生水平不行,国内一下子就能看好的病这边医生看不出来。这个问题比较宏大,个人的感受可能并不准确,看新闻的时候建议多思考几个角度:

  1. 新西兰新闻自由,媒体主要报道灾难事故,说好话的很少,因为做得好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的多批评有关部门才会进步。国内来的同胞不习惯这种差异的话很容易得出错误的判断。
  2. 媒体也是一门生意,为了吸引眼球会大肆渲染稀奇的新闻,治得好不是新闻,治不好出离奇事故才有新闻价值。
  3. 国内医生见过的病人、病情却是更多,好的医生能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水平高一点是可能的。
  4. 同样国内人多,病人得到的照顾和关怀很少,就算是癌症医生可能也只看几分钟就决定治疗方案,只相当于医疗流水线上的产品。在新西兰起码得到的沟通和尊重多很多,用户体验更好。
  5. 看新闻注意看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生活不是特别窘迫的家庭都会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有病可以看私立医院和专家诊所,水平会高很多。
  6. 就算没钱治病这边也是先治疗再收钱,由政府垫付,日后再分期返还,相当于无息贷款。
  7. 预防胜于治疗,新西兰有针对高发疾病的免费体检项目,由家庭医生通知每个病人定期检查,向病人解释检查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做到及早发现。例如医生会通知 25 岁以上妇女每两年做一次宫颈癌筛查,健康的会延长到五年检查一次,时间到了医生会主动联系你,不用自己惦记。

教育

和国内以户口定教育资源的方式不同,这边要最好的教育直接给钱进私立学校就行,无论住在哪里,一般大概每年 1-2 万纽币。公立学校由于是就近入学制度,所以想上好的公立学校就去买学区房或者租住在学区内,公立学校是不用学费的但教育水平还是比不上私立。

幼儿园:3 岁以前要自己给钱,所以不少工资低的妈妈选择在家带孩子,不然打工挣的钱都交给幼儿园了。3-5 岁公立学校原则上免费,但只限每周 20 个小时,而且每年还有四个学校假期(3个两周假期+1个两个月圣诞新年假期)。要省心还是要去私立幼儿园,按照 8:30-14:30 正常 7 小时上学时间,算上补贴后还需要自己多给几十甚至一百多一星期;要是妈妈上班想让孩子待到 16:30,就需要多交 200 刀左右。

中小学:和中国学制不太一样,如下表所示。这个阶段 13 年教育在公立学校是免费的,采用就近入学原则,所以想入读好的公立学校就需要买学区房;或者出钱读私立学校。此外公立学校也还是有收费的,例如课外活动、校服、课外班、电脑等加起来平均 6000 刀一年;学校还会组织些活动向社会和家长募捐,一年几百刀少不了。当然上面这些费用都是说平均水平以上的公立学校,差的学校费用低很多甚至没有。

一般年龄 年级 称呼
小学 6-12 1-6 Primary school
小学 13-14 7-8 Intermediate School
中学 15-19 9-13 College, High School

新西兰学校拨款有一个评分值叫 decile,评分 1-10,代表这个学区家庭平均收入的水平,10 分代表收入为前 10%。所以评分越高通常师资水平、学生素质也会高,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绝对代表学校的教学质量;decile 越高政府拨款减少,额外费用会增高,前面说到 6000 刀学费外收费就是这个原因。例如 9 分的肯定比 5 分的要好,但可能比个别 8 分的学校差也说不定。

高等教育:普通大学教育大概 6000 纽币一年(外国留学生约 15000),本科教育为 3 年,2018 新政策是第一年免费。

税收

新西兰税制简单,主要是个人所得税,最高 39%,比中国的 45% 要低不少;还有商品服务税 GST,相当于国内的增值税,税率是商品价值的 15%;除了少数产品外,绝大部分进口商品没有关税;股票、证券投资收益没有资本利得税,但是利息、股息收入要纳税;房产买卖收益免税(需持有满两年,年限经常变)。最重要的是没有单独的社保、医保税,在不偷税漏税的情况下,新西兰的税比国内低很多。

这里计算一下两国税率,国内以 2017 年北京人均月薪 1 万人民币计算,新西兰按照人均中位数收入 5 万纽币(约 22.5 万人民币)计算。

税前月收入(当地货币) 个税 社保或ACC 公积金或KiwiSaver 到手收入 公司支出 综合税负
新西兰 4167 668 58 (ACC) 125 3315 4291 22.7%
中国 10,000 323 2220 1160 7457 14410 51.7%

也由此看出一个数据,在中国公司需要支付 1.4 万月薪请一个平均水平的工人,在新西兰也只要 1.9 万人民币搞定,中国人工成本已经相当于新西兰 75%,再考虑到经商环境与其他杂费,成本可能相差无几。唯一不足的是新西兰人口少市场小,无法支撑大型企业发展。

此外还有些有趣的免税项目。一个是自住房出租所得收入是免税的(房租需要低于一定值,普通的房子肯定不会超),也不用申报,好多华人房东不知道这个规定还偷偷摸摸的收现金房租,买东西花现金,这样不方便又容易引贼。第二个是非自住投资房缴纳的银行利息、房屋维修开支与房租收入的差额可以抵税,所以大部分投资房不需要自己额外贴钱进去,自己只要付银行本金就行。乍一看好像在补贴富人,但这两个制度可以看出设计税收的官员非常聪明务实,真正懂经济,这样可以让更多投资者出租房子进而扩大出租市场供给,补贴房东也就间接降低了租房者的房租。

2024 更新:由于前两届工党政府 6 年执政,很多政策都改了。投资房抵税项目取消了,本意是为了抑制投资房抑制房价,但经济规律导致的结果是间接推升了房租、也导致市场的短期混乱。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也从 33% 涨到 39% (收入 18 万以上部分),短期内影响不到绝大部分人,但由于这两年严重通货膨胀,很可能再过两年不少人都会落入这个收入区间,这是政府典型的通过通货膨胀加税的秘笈。

文章目录
  1. 1. 养老
  2. 2. 医疗
    1. 2.1. 意外
    2. 2.2. 家庭医生
    3. 2.3. 医院
    4. 2.4. 医生水平
  3. 3. 教育
  4. 4. 税收